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_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多少岁
1、政治上的失败
屈原投河的最大原因就是政治上的失败,屈原不仅写得一手好诗,还是楚国的大政治家。前期的屈原是很受楚王的重用的,但屈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他的一些做法让朝中那些腐败分子很是看不惯,所以很多人就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最终屈原的权利也开始渐渐被楚王削弱。
2、楚王的昏庸
再者就是楚王的昏庸,楚王当时是非不辩,忠奸不分。对于屈原当时所提出的一些治国良策不予采纳,还听信那些奸臣之言,逐渐的开始疏远屈原,屈原在官场上一直遭受排挤,加上君主对其的不信任,让屈原开始失望。
3、新君的流放
楚国新君的流放也是造成屈原投河的一大原因,楚王在被秦国扣押之时,楚王的儿子非但没有想方设法的去救楚王,还自己取而代之成为了新的楚王,而满朝大臣也是极力拥护,只有屈原一人反对,但他势单力薄,最后遭到新君的流放。
4、楚国的灭亡
楚国的灭亡是对屈原最沉重的打击,也正是楚国的灭亡让屈原万念俱灰,屈原是个很有气节之人,他不愿为亡国奴,就选择了投河自杀。
因为那时,国破家亡,屈原不想委身侍奉秦国,所以选择以命殉国。
尽管屈原不受楚王理解,流放至边缘地区。但屈原仍旧心怀家国,时刻关心国家动向。在得知国家灭亡之后,屈原悲痛欲绝,投江而亡。
因为绝望了。因为楚怀王不听取建议,执意要去秦国,屈原绝望了所以抱石投江而死。楚国的都城被秦攻陷后。屈原感到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屈原想要以死明志。
屈原抱石投江而死的原因如下:
一、君主无能
当时楚怀王在位,不分辨是非,听信谗言,爱国的屈原此时得不到信任和赏识,还被逐出郡都,沦落到汉北。失落与绝望促使事态的发生。
二、新君继位
当时的楚怀王被自己的两个儿子陷害上位,满朝大臣毋庸置疑都一致拥戴这两个人。而只有一心想造福国家的屈原与大家意见不统一受到了所有人的排挤和诽谤,被新君王逐出到汉北。
三、政治上
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因为君主的昏庸,抛弃政治遗老导致的国家落寞,从而导致屈原的政治权利被打压,不甘受不到重用与理解,想到以身殉国,以死明志。
四、国家破亡
用宋哲元的一句宁死不当亡国奴便可以传达此时屈原对楚国灭亡的绝望。生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名士,万念俱灰的他不再有任何想法,就这样惨死于江中。
屈原作为战国中后期楚国贵族,政治家加诗人。政治上受投降派排挤,政治主张不受待见。军事上主张联合各国抵抗秦国进攻,却连连战败。个人又被流放,加上国王被囚禁,国都被攻破。看不到希望,所以抱石投江以死殉国。
屈原投河而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上的失败;2、楚王的昏庸;3、新君继位;4、楚国的灭亡。
1、政治上的失败:
在政治上,屈原的思想与其他朝臣起冲突,导致朝中上下都对他有意见,因此,他的权力渐渐被楚王消弱。
2、楚王的昏庸:
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
3、新君继位:
楚怀王的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却只有屈原一人反对,所以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新君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但他一心还是想着朝政,可以说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楚国的灭亡:
楚国灭亡,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虽忠于楚怀王,却屡次被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诽谤而流放,最后听闻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在极度苦闷、绝望的情绪下,屈原投汩罗江自杀。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但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在秦将白起攻打楚都颖之后,楚顷襄王不得不与那些掌权的贵族们一起,狼狈逃亡,保于今河南淮阳。
屈原听闻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悲愤不已,于阴历五月五日,在极度苦闷、绝望的情绪下,屈原投汩罗江自杀,报效国家。
屈原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出生楚国贵族,一生都在为楚国的图强奋斗。可惜为楚国昏君奸臣所不容,俩度被流放。
第二次流放途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郢都已被秦军所迫,悲愤交加,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