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厄尔尼诺_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危害如何
厄尔尼诺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其它地区又雨量过多。一般平均每四年发生一次。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答: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
厄尔尼诺(ELNINO),一般称作厄尔尼洛现象,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婴”之意。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
此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一种定期出现的全球性气候现象,通常每隔2至7年发生1次。该现象源于太平洋上一些海域的暖水异常,造成了全球各地气温、降雨等气候模式的变化。
具体来说,当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海水异常升温时,引起的大气变化会导致恶劣天气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例如干旱、风暴、洪水等。相反,当上述海域的温度下降时,则会有相应的气候效应,例如大规模降雨、寒潮等。
厄尔尼诺现象对于世界各地的农业、渔业、水利工程以及能源供应等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对气候模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海域海洋和大气系统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在此现象发生时,由于大气中的热能传递到海洋,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同时也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引发一系列的气象灾害。
这种现象是由于南半球赤道东部太平洋海域的海面温度異常增溫所导致的,由此引发大气中环流和气候变化,使得南美洲及其周围国家出现干旱或洪水等极端气候。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2到7年间隔发生,对全球气候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一种气候现象。主要表现为太平洋赤道中部和东部海域水面温度升高,同时失去了原有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性,常常影响到世界各地的气候和环境。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周期大约为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