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刻舟求剑课文_二年级上册刻舟求剑原文多少页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察今》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出自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书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所有事理,所以把该书称之为《吕氏春秋》。
该书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约完成于公元前239年,秦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现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第五单元
小学四年级学的。
这个故事是:一楚人挂剑过江,剑不慎掉江,楚人遂在舟上刻记号,同舟人问之,楚人回等舟靠岸顺记号取剑,同舟人恍然。舟靠岸后,楚人下舟取剑而不得,心痛。
人做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外,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不会成功。
刻舟求剑是小学就学过的课文。讲的是有一位古人在船上不小心把佩剑掉入湖中,当时他不去捞剑,反而在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到船到岸上再去捞剑,其不愚蠢至极了吗?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问题,发现问题有及时去处理解决,不能去拖拉,否则办什么事都不成功。
小学四年级。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上。
刻舟求剑,指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成语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语例子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初中时代学的《刻舟求剑》,它讲的是:一个人拿着一把剑乘船,行驶过程中剑掉落在水中,他拿刀在船帮上画刻度,说这是剑掉下去的地方。说明这个人死板,不懂得船是走的而剑掉水里是不动的,这样怎么能找到剑呢?要用运动的理论看问题,才能解决矛盾。
上小学二年级就学到的
小学四年级第五单元学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四年级第五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