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长城的故事_修建长城的历史故事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范杞梁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
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范杞梁。
秦始皇下今修长城,征用民工。路途遥远,不料下雨误了期限要杀头。这时,陈胜,吴广站了出来,接杆起义。
据说,古时候有一对恩爱的燕子在嘉峪关柔远门内筑巢,天天双宿双飞,宛如一体,形影不离。这对恩爱的燕子夫妻每日清晨飞出巢穴,在城楼上空盘旋飞舞,然后飞向远方觅食,落日时分再飞回柔远门内的家。当地居民天天都可以看到这对燕子的身影,也可以听到欢快的燕鸣声在头顶回响。
一日,燕子夫妇又像往常一般飞出家门觅食,但是傍晚飞回来的时候比平时略晚了一会儿,两只燕子匆匆的飞过城门想回到巢内。雌燕子先穿过了城门,谁知这时,城门突然哐当一声合上了,将还未来得及穿过城门的雄燕子关在了城门外。雄燕子焦急万分,不停的用头撞击城门,但是城门坚固厚重,一只燕子能奈其何?于是,身单力薄的雄燕子多次撞击也没能将城门撞开回家,最终悲痛的倒在血泊中。门内的雌燕子伤心欲绝,终日盘旋在嘉峪关上空,发出啾啾的悲鸣声。
后来,在嘉峪关一带就一直流传着这一击石燕鸣的故事,并且人们把啾啾的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每当有战事,丈夫需要外出打仗时,妻子就会带着子女们来柔远门下用石头击打城墙,为即将奔赴前线的丈夫祈福保平安。而每次击打城墙,都会发出啾啾的燕鸣声。
渐渐的,人们把柔远门下的城墙称为“问命壁”,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击石为家人祈福。所以现在,柔远门关城的城墙上还留有斑斑点点的痕迹。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文物,不再允许人们击打城墙,但是为了保留这个民俗传说,用一块大石头代替了“问命墙”,人们再想祈福,就击打这块位于柔远门内的大石头,仍然可以听到啾啾声。于是击石燕鸣的传说和习俗被流传到现在。
“击石燕鸣”的产生原理
其实抛开这个凄美的爱情传说故事,“击石燕鸣”实际体现的是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这种神奇现象的产生原因,是由嘉峪关建筑的特殊构造决定的,啾啾的鸣叫声利用的是声音的折射原理。
因为嘉峪关城墙的墙角是用光滑的砖砌的,砖与砖之间严丝合缝,因此表面非常平整,城墙下宽上窄,呈梯形倾斜,这样墙角就形成了一个喇叭状。一旦人站在城墙下面击打城墙底部或者地上的大石头,敲击声会沿着喇叭状的城墙壁由下而上多次折射。而因为下部声音的折射距离短,越往上声音折射距离就越长,最后消失在高空,因此原始的声音在越来越慢的折射下像被拉长了一般有了啾啾声。
冰道运石
嘉峪关长城城墙底部为了使城墙更加坚固,增加承重量,都采用了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大石条垒砌。这些大石头大多从附近的黑山开采,但是这么大的石条非常重,古代又没有吊车,运输起来困难重重。而嘉峪关整个防御工事需要几万块这样的石头,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将这些大石块从山上运输到长城修建的工地,成了困扰工匠们的一大难题。
据说正当人们发愁怎么运石的时候,突然空中一道惊雷,云中飘落一条锦带,上面若隐若现的几行字,大致提示了大家冰道运输的方法。于是众人如醍醐灌顶,待到冬季来临,赶紧着手修建冰道,顺着冰道将几万块巨石顺利运下了山。
虽然传说归传说,但是却充分反应了古人向大自然借力的事实。冰道运石的故事其实不光流传在嘉峪关,在长城的其他地方也有此说法,可见当时修建明长城时,冰道运石是真实存在的运输手段。是古人结合了天时地利的因素,解决当时人力无法解决的运输难题的实例,体现的是古代人民的聪慧才智。
山羊驮砖
据说当初修建嘉峪关,关城城墙高耸9余米,两侧延申的长城城墙不仅高,还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如果仅靠人力往上运输砖石,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而且山中险峻,背砖上山也非常危险,当时的运输苦力们苦不堪言。
有一天,一个放羊娃放羊路过此处,看到了这些叫苦连天的工匠们,痛苦的背着砖往上爬。他突然灵机一动,随手拿来两块砖,用腰带两头各绑好一块,搭在身边的一只羊身上,然后拍了拍羊背,山羊像得到指令一般,一溜小跑就爬上了陡峭的山,将砖带到了城墙上。大家见此情景喜出望外。砖石运输问题就这样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山羊驮砖的故事和冰道运石的故事其实都是反应了当时修建长城时,古人巧妙地借助外力解决运输难题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