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意思解释_四面楚歌 的意思解释
谢邀。
我要乱答了……
个人认为项羽的《垓下歌》是伪史。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情况下,项王已不能走脱,心情极度郁闷,如果此诗乃史实,那定是赐死虞姬前一刻;敢问、谁敢在侧如记皇帝实录般记下来?
就内容而言,这是一首满腹牢骚、而且极度焦虑、并且无可奈何的嗟叹。我这么说、应该不会有太多人反对吧?在此,我斗胆揣测一番项王心意,请各位斧正。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 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
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 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 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 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以上是项王吟完那首诗、赐死虞姬后,带领护卫突围,杀到乌江边已无退路,自知不能逃脱、必死无疑的情况下,再次上演了一幕。而这一幕堪比那首牢骚诗,情势已大为不同。因为敌人面前,西楚霸王的颜面怎能丢弃?由此可知,项王怎愿那样的牢骚流传千古呢?但后世知晓《垓下歌》的人比比皆是,而知晓乌江边最后的演出者寥寥;故,此乃后世之人附会、乃为黑项王的可能性较大。
《大风歌》就……我发觉,司马迁经常拿高祖皇帝开涮这事儿,估计才是汉武帝阉了他的真正原因,胆子也忒大了!写这段历史时,高祖皇帝通篇无数个“如之奈何”?每遇困境都是一幅苦逼的脸嘴,从来没有一次自己的杀伐决断。
更有甚者,司马迁还常常编造些历史事件,分别在项羽和高祖本纪中记述遇秦始皇车驾一事,一个是满脸羡慕“大丈夫当如是也”;一个满面鄙夷“彼可取而代之”……把这两件事合起来,分明就是一天的事,貌似高祖跪街这头、项王跪街那头一样。这就是太史公典型的调侃高祖皇帝了。看完史记觉得高祖没文化、没逼格、粗俗有没有?特别是进咸阳,高祖跑皇宫里三天不见踪影,最后子房和樊哙在后宫一张大床上找到他的,侍寝者超过三人……不知是斗地主、还是打麻将……
这首《大风歌》是刘邦御驾亲征后,顺道回了趟沛县,与老乡们把酒言欢时的感慨之作。通篇就三句,内容也不是太丰富,看把他给憋的!憋出这三句真的不容易了。
刘邦破成皋一事可谓经典吧?项王领军欲先灭彭越、再击汉王,遂命曹咎守成皋,令其坚守十五日即还,若汉军挑衅,不可开城迎战。
主力都被项王带走了,本来不用嘱咐也不可能开城迎战的,可曹咎哪里知道,历史上最牛逼的骂阵竟让他给遇到了!纵观古今,有没有骂阵成功的?有!但起码是势均力敌的情况。大多骂阵者都是耗不住的那一方、为求一决生死而为之的。自己本来就寡不敌众,开城必死的情况下,仍被骂出阵者,历史上恐怕除了曹咎,再无一人了。
刘邦都骂了些啥玩意儿?竟然骂到人家明知必死也要开城一战!我们只知污言秽语、不知详情。但可以肯定的是,读书人那是万万干不出来的……
这个剧情有部电视剧拍的牛逼,刘邦命人抬出一个大鼓,这个老流氓跳上大鼓,踩着节拍的骂,编剧真是个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