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谁画的_清明上河图是谁画的什么时候画的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虽然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全图规年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绘画大师-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
描绘了在12世纪的时候,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建筑物,还有当时的各个行业,不一样的人的生活状态,这是一幅描绘当时繁荣的素描。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
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 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画家张择端所绘。该画是中国古代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之一,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繁华景象,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当时的市井风情、商业活动、人们的生活场景等等,对研究北宋城市、经济、审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张择端画作。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画家,其他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张择端,北宋末年著名的画家。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资料只有85个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金代人张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1](一说528厘米[16]),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2]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十大名画之一,作图精美,颜色绚丽,主题明显,意味深远,清明上河图宽24.8cm、长528.7cm,总体以长卷形式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也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无论是保存还是做工都机佳的作品之一,目前位列北京故宫三大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