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的故事_一言九鼎的故事简短概括
在中国古代,周天子还保有夏禹所铸的九鼎和大吕(周庙大钟)这两种极贵重的国家宝器。
平原君以九鼎和大吕作比喻,来称赞毛遂一言两语起的大作用,也凸显了其言辞对保国救国起了大作用。
后来人就用“一言九鼎”来比喻一句话的分量有如九鼎那么重,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故事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为了避免战争加剧,双方决定通过谈判来解决纷争。
当时,晋国派出了名将郤缺前往齐国做和,齐威王派出了内宰相孙膑在谈判中代表自己。在会面的时候,孙膑提出让双方用九个大钟代表各自的话语权,谁掌握了所有的大钟就拥有了话语的主导权。
会面开始后,郤缺先听取孙膑发表讲话后硬是不肯放过九座铜钟给他打发平安回家。孙膑便启动了奇思妙想,先把大部分铜锣换成铜钱,在维持与对方距离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地把剩余可以拆下来的铜块按照重量滴入如意中。最后只留下最小的一块铜片(紧贴地面),通过言辞令对方认为这块铜片也是18斤重,并向对方索取钥匙。郤缺拿出了他的钥匙,从孙膑手中接过这块少得不能再少的铜片,并打算用它来赢得谈判的胜利。但他很快就发现,那块原本在地上的铜片太小了,以至于无法挂在任何一个铜鼎上。
孙膑借此机会,趁着对方还没弄明白实情,抓住一切可以占据话语主导权的机会,不断地重复、纠缠和争辩直到最终让齐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是“一言九鼎”的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部队团团包抄了赵国的国都邯郸,形势十分求助紧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往求援。平原筹算率领20王谢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经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候,毛遂挺身而出提出要往,平原君将信将疑,委曲带着他一块儿前去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当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成效。这时候,毛遂对楚王说:“咱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声不响,可你别忘了,楚国尽管兵多地年夜,却连连吃败仗,连都城也丢失落了,依我望,楚国比赵国更必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患上楚王口服心折,当即答理发兵援赵。
平原君归到赵国后感伤地说:“毛师长教师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年夜吕。”(九鼎年夜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度的宝器。)
战国时期,秦军保卫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与楚国谈及赵的事情,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却一言不发。虽然你们强大但连打败仗,你们为什么这样呢?
给我看楚国更需要比赵国联合起来抗秦,毛遂的一席话说的处方口服心服,立即得答应派出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说毛先生一到楚,赵五听就派了援兵,一言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