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幼儿园简短_成语故事幼儿园简短拔苗助长
- 邯郸学步: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因为缺乏自信,觉得事事不如人,于是去学习别人的走路姿势,结果却忘了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最后只能爬着回家。这个故事可以用来形容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可能会因为模仿他人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 井底之蛙:一只青蛙生活在废弃的浅井里,它对东海来的鳖夸耀自己的快乐,但其实它的见识非常有限。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保持谦虚,不要满足于自己的小天地,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追求。
- 天之骄子:原指强盛的北方民族胡人,后也指为父母溺爱、放肆不受管束的儿子。在幼儿园里,可以用这个成语来鼓励孩子们要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
- 对牛弹琴:公明仪弹琴非常好,但他对着牛弹奏,牛却无动于衷。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在与人沟通时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对象,否则可能会白费力气。
- 负荆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成为刎颈之交。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且要学会宽容和谅解他人。
这些成语故事都具有教育意义,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理。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们对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隆中卧龙岗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
幼儿园大班的成语故事:刮目相看
出自三国东吴军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隔墙有耳
从前,有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他总是喜欢四处打听别人的秘密。
知道的秘密太多了。憋在心里真难受。
一天他喝了几杯酒,终于忍不住,拉着好朋友,
把自己打听到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
他哪里想得到,就在墙另一边的隔壁房间里,有人把他说的话都听得清清楚楚。
于是没过多久,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多嘴的坏毛病啦
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成语故事来引导孩子们学习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下面是一个成语故事示例:
故事名:画蛇添足
故事梗概: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喜欢画画。一天,她决定画一条漂亮的蛇。她认真地画了蛇的头、身体和尾巴,但她觉得画还不够完美。于是她想到一个主意,她用画笔在蛇的身体上添加了几条腿,希望这样能让蛇看起来更特别。可是,这样一来,蛇就变得奇怪而不真实了。
故事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蛇添足”的成语含义。它意味着在本来已经足够好的情况下,做了不必要的增加或改变,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或更不合理。我们应该懂得不要贪心或过度修饰。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可以引导孩子们理解成语的意义,并启发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境时慎重行事。
不远千里”
这则成语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 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