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推荐 > 正文内容

诸葛亮七擒七纵_诸葛亮三分天下

toied3周前 (08-30)故事推荐3

原因就是:孟获是蜀国南中一代少数民族的首领,诸葛亮对孟获采取的是攻心之策,目的是彻底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之心。

七擒孟获一方面反映了诸葛亮的杰出的军事才能,征服孟获的过程也是很曲折,其中蕴含着高超的军事理论,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另一方面反映了诸葛亮远大的政治眼光,对地处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皆兵,平时生产劳动,有战事就转化为兵,且当地地理环境复杂,单纯使用武力不能从根本上镇服,所以诸葛老先生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两者相辅相成,恩威并施并施的方法,使南中的少数民族彻底的失去对抗的信心,出心理上彻底瓦解了他们的抵抗斗志!

还有一个方面,诸葛亮一心北伐,如若解决不了南中的问题,北伐期间后院起火,必然影响北伐!

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诸葛亮见他已经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就让他管理蛮荒之地,孟获听后更是感动的痛哭流涕,这就从内心而言孟获彻底彻底归顺了巴蜀,从此诸葛亮再也不用为南蛮而担心了,这件事也从一个侧方面体现出了我国的民族团结的原则!

诸葛亮为何要生擒孟获?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作者竭力塑造诸葛亮高大上形象最为精彩的一幕。充分体现了诸葛亮作为军事家的优秀指挥才能,和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与其治国方略。有史以来政治中心与边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始终存在着永恒的矛盾,难以建立起持久的政治信任。叛乱,镇压,再叛乱,再清剿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如何才能取得长治久安,使南中变成西蜀政权稳固的后方,深得孔明依赖的参军马谡,为此次南征献上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战略思想,罗贯中先生以神来之笔和丰富的艺术素养写下了脍炙人口“七擒七纵”不朽篇章。善攻心,反测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南征的胜利结局正如诸葛亮所期望的那样,孟获拜服於地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从此对蜀国政权及诸葛亮口服心服,换来了一个时期的平静。也为后来武候北伐解除了后顾之忧。

孟获一族本来就是处于深山中的少数民族而已,族人数量并不多而且粮草方面也不是很充足。诸葛亮却不嫌麻烦多次擒获他却放掉了,小编我认为诸葛亮是在为蜀国布置后路。因为我们都知道蜀国经历了与东吴以及曹魏的战争之后损失比较大,而且将领和士兵剩下的都不多。

孔明自己也没有精力去管理蜀国的发展,而且刘禅因为个人能力的原因也没有办法独立掌控蜀国。因此对于孔明来说怎么保证蜀国能够发展起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东吴方面兵力有很强大。本来相对比较弱的曹魏也发展起来了,这个时候蜀国的地位就比较尴尬。首先就是蜀国虽然是成立了王国,但是实力方面肯定是比不过后发展起来的东吴,更是比不过老牌势力曹魏。

因此蜀国想要发展只能是想办法扩张领地,可是大部分的领地都已经被三方占据了。剩下的领地只能是那些没有太多价值的偏远地带,其中就包括蜀郡南方的山岭之中的势力。孟获的领地就在这里,但是孟获的族人其实也没有多少粮草储备,而且族人的数量也不是很多。我觉得对于蜀国来说孟获的这些资源不算什么,但是孟获的领地有一点优势,那就是不容易被攻破。孟获领地大部分都是山林与高山,想要大规模对孟获领地发动进攻是很困难的事情。

我认为孔明之所以多次释放孟获也是看中了他的领地具有的优势,因为如果有一天蜀国被攻破之后还能够逃到孟获的领地去。虽然孟获的领地粮草方面没有多少,但是借助地势的优势还能够保证蜀国的军队不会都被消灭。因为无论是曹魏还东吴虽然兵马数量很多,但是想要一次性就攻破孟获的领地也比较困难。况且不熟悉孟获的领地地形直接发动进攻会使得士兵损失很大,因此即便是有一天蜀国真的被攻破了也能够让刘备的后代安全有保障。

在我们的习惯印象中,先是孟获谋反,然后才有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换来了孟获的心服口服,真心归降。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

诸葛亮此次南征,一开始的对象并不是孟获,而是雍闿。夷陵之战失败以后,雍闿便在益州郡杀害太守谋反,后归顺吴国。

不仅如此,雍闿还很懂统战政策。他先煽动附近的郡县,其中,愿意响应他的包括了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然后,他又专门派人去夷人部落中挑拨——他派出去的这个人,正是孟获。

而蜀汉这边,诸葛亮直到几年之后的建兴三年,才算是腾出了手,正式出兵讨伐雍闿。

诸葛亮进兵后,很快便击败叛军,雍闿以及高定被杀;同时,附近的郡县也都被援军平定。但是,叛军却并未归顺,而是在孟获的带领下继续反叛。

孟获“素为夷汉所服”,在当地很有威望,这正是雍闿派他去“诱扇诸夷”的原因。果然,孟获的煽动能力无与伦比,在雍闿被杀以后,自己便拉大旗作虎皮,占着山头唱起了歌。

面对新情况,诸葛亮准备换一个思路,以新方法来对付孟获:对雍闿等人,诸葛亮毫不犹豫,手起刀落;但对孟获,却抗拒从宽。

在把孟获抓住以后,诸葛亮很大方地带着他参观了军营,然后问,军容如何?

孟获相当桀骜,回答说:以前我是不知虚实,才会被你所败;如今我既然看到了你是如何行军布阵的,打赢你只是分分钟的事!

诸葛亮于是挥了挥手让他回去:不服来战。

接下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诸葛亮连续抓了孟获七次,抓到孟获的厚脸皮终于撑不下去了,愿意归顺投降。而且,孟获还表示: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顺利达成“攻心为上”的效果,带兵北归。

乍看上去,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让人心服口服的故事。这种故事在历史中相当多,这不是第一个,只不过是最有名的那一个罢了。

但这里却有一个问题:边疆夷族的叛乱,果真就如此简单吗?捉了放,放了捉,就真的能用真心打动对方,换来一世的忠诚吗?

更何况,这是边疆平叛。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那么自三国以来,哪还会有这么多的边疆动乱呢?诸葛亮已经写了一份优秀案例在先,后世的人只要照做就好了呀!

因此,这个逻辑不可能会是这个故事的真相。

所以接下来,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问题,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做法到底深奥厉害在何处。

首先,诸葛亮为什么不杀孟获?

虽说马谡建议要攻“心”为上,但这个“攻”的对象,并不见得非得是孟获。通过梳理前因后果,我们可以看到,雍闿才是始作俑者;其他的首领,还包括牂牁太守朱褒以及越巂夷王高定等人。

但这几个人都被毫不留情的给杀了,诸葛亮一点也没有在意什么“攻心为上”。反倒是对于孟获这个后来的反叛者,诸葛亮处处手下留情,几次三番地加以笼络。

为什么?

答案其实史书中已有记载:“(孟)获素为夷汉所服”。孟获在当地,很得拥护。这既是雍闿派他去“诱扇诸夷”的原因,也是诸葛亮愿意一再容忍的背景。

所谓“攻心为上”,并不是说要打动每一个夷人,让他们在心中感念王化,永不叛乱——这根本做不到,能够深入基层做民族统战工作的革命干部,直到20世纪才被发明出来。

因此,要笼络的,是那些有在夷人当中有影响力的人,让他们对朝廷效忠。然后,再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去安抚当地的百姓,接受朝廷的统治。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孟获出现以后,诸葛亮的“攻心”战才真正有了实施的可能。只要能收服孟获,那么通过他,安抚夷人的事就顺理成章。

否则,在当地如果没有孟获这样有权威能服众的人物存在,夷人各自为政,那么诸葛亮难道还派人一个一个的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获简直就是诸葛亮的宝贝。

至于雍闿、朱褒、高定等人,他们没有孟获这样的影响力,那么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没有被笼络的需要,自然也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

而既然孟获这个权重极高的影响因素已经出现,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降服的问题了——请注意,是降服,不是打败。

诸葛亮采用的办法,是反复的打败、俘虏、释放。 这样做,目的何在呢?

其实就是要告诉孟获,你那点能力,是没有跟我相对抗的资本的。先后七次,就是要让你明白,我们两人的PK结果并不受运气因素的干扰,而完完全全是真正的实力对比。

当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孟获的优势项目,但却还是一次次的被诸葛亮打败,诸葛亮就是要凭借先后七次的胜利,最终达到让孟获“畏威”的效果。

就问你服不服?

孟获说,服服服,我服,真服。

诸葛亮说,好。

——以上,这就是一般理解中,七擒七纵的全部。

但实际上,诸葛亮还有后手。接下来,他又做了第三件事:“亮即其渠率而用之”,“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

打服了以后,诸葛亮没有赶尽杀绝。该谁的部众,依然还是谁的,并没有派人取代。而且对于孟获等一众人等,诸葛亮还赐予了他们官爵。

让夷人“畏威”只是前提,不是全部。接下来诸葛亮做的,是把这些有影响力的头头脑脑们,都纳入体制内。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话,像孟获一样的人,就能享受到体制的好处了。

你可以站在孟获的角度来想一下,他最初可能只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反叛,但诸葛亮把他扔在地上摩擦了七次的行为,已经分分钟教他重新做人:反叛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这种时候,诸葛亮没有穷追猛打,反而还给他封了官,让他依然在自己的地盘上作威作福,并且,朝廷还定期给他俸禄。换做是你,你还会继续反叛吗?

归降难到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想通了这一层,孟获只会是急吼吼的愿意归顺诸葛亮。因为他害怕,害怕诸葛亮找到另外一个有影响力而又愿意受降的人来取代他。到时候,他就成下一个雍闿了。

至此,诸葛亮的政策组合拳依然没有完,还剩下最后一个步骤。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收获的这片土地虽不至于是不毛之地,但也基本上都很贫瘠荒凉。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跟中原汉人比起来,自然也远远不如。

那么,诸葛亮是不是要在当地发展生产,促进繁荣,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把落后的边疆地区变成蜀汉的新江南呢?

不,诸葛亮并没有如此做,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把当地的产出用来充实蜀汉的军需,并用当地人组建了一支蜀汉精兵。

这个逻辑又是什么呢?

答案可能有点腹黑:并不是说你解决了孟获,就能把反叛全部解决掉的。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在于当地的夷人有没有反叛的能力。

因此,诸葛亮的方法是抽光当地的劳力和财物,不给下一个想要反叛的人留下积攒实力的可能。 几项政策落实下来,诸葛亮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理清楚上面这些事情后,你就会发现,诸葛亮对于南中反叛的平定,并不是简单的七擒七纵,而是一系列相当复杂的政策的组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世的人面对如此完美的经验,却依然达不成一样的结果。

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收服有影响力的人,并将其纳入体制,让他享受到甚至比反叛更好的生活;

抽光当地可以用以反叛的人力和资源,

这就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的“攻心”之计。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做到了以上这几条。

在战前,他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 雍闿已经反叛数年,但诸葛亮却并未第一时间平叛,而是一直等到内部局面已经安定,外部与吴国已经达成盟约,确认有了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之后,他才开始和孟获来玩这种捉迷藏。

还是刘邦说得好:“吾宁斗智,不斗力。”

相关文章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_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免费阅读

关于神话故事:1、后羿射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

水浒传主要讲了什么_水浒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00字

水浒传主要讲了一群绿林好汉的义举和抗争。 因为宋朝政治腐败,百姓生活贫困,许多人都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绿林好汉本身也是因为被迫逃亡而落草为寇的,但他们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通过劫富济贫和向官府申冤来...

韩国女星潜规则_芸能界演艺圈1314芸能界剧名

现在应该不会了吧前些日子潜规则在韩国闹的挺严重的还有个经纪公司社长被抓了呢...

中俄列车大劫案_中俄列车大劫案未删除版在线

因为他们是团伙作案,而且只是针对中国移民。俄罗斯乘警认为没有义务保护外国公民...

恐怖鬼故事短篇超吓人100字抄写

厕所里的老婆婆许多学校多是乱葬岗或是刑场的后身,因此有许多恐怖的传闻流传在师生之间......位于高雄的一个小学,是一所校史相当长久的学样.有一排厕所座落在校区的最后方,除了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外,没有其...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10字_三国演义的内容概括10字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