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雄故事20字_一个英雄人物的故事50字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毕业于普渡大学,著名核物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
1950年回国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导了中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和实验工作,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任理论部主任,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院长等职;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1986年逝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小学、初中曾辗转多所学校,在北平(现北京)读至高二后,抵达昆明就读升学补习班,高三从四川毕业,17岁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学习。毕业后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研,不足两年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年仅26岁,人称“娃娃博士”,取得博士学位后9天,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返国。
邓稼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嗯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0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美国普渡大学四年的博士学位,他还被中国人民授予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两弹元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
邓稼先,男,1924年6月25日生,安徽怀宁县人,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因手术时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邓稼先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24年6月25日
去世日期
1986年7月29日
生肖
鼠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安徽怀宁县
信仰
共产主义
毕业院校
美国普渡大学
最高学历
研究生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职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
所属党派
中国共产党、九三学社
称呼
两弹元勋
主要成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
邓稼先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是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留学学成毅然回国,决心用所学报效新中国。在我国研制两弹期间,一心扎身大西北戈壁沙漠搞研究,为我国的两弹事业的成功做出了卓越贡献,两弹研制成功后,又隐姓埋名几十年,深藏功与名。
他是我国两弹事业的功勋专家,研制期间为了收集关键实验数据,不惜忍受辐射的折磨,为了保密原则,几乎一生隐姓埋名,默默无闻,而他的好友杨振宁却早已经闻名遐迩海内外。正是有这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才能有今日幸福安定的生活。邓稼先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默默无闻地为中国的核武器奋斗了28年,作出了卓越贡献。1958年,钱三强教授受党中央委托,交给邓稼先一个艰巨而保密的任务,生产大炮仗,也就是原子弹。这是邓稼先多少年追寻的报国梦,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回到家里,他跟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
妻子问:“调到哪?”
邓稼先沉默良久,嘴角微微颤动着挤出三个字:“不能说!”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隐姓埋名28年之久,没有依靠任何外援,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邓稼先是忠党爱国的,他的这一品质,源于他学生时代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了抗日聚会,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西南联合大学的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明清投入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邓稼先晚年照片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飞越万里,赶赴北京,为邓稼先扫墓。扫墓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捧着一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盒面上的文字写着“振宁,致礼存念”六个字,落款则是“稼先嘱咐,鹿希赠”。
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四个字上停留了。他看着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的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形石印。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意,将这套坚固且光洁如墨玉的文房四宝留送杨振宁,以表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世长存。
在中国最困难时期,为了中国能站立于世界之上,不为名不为利,甚至不惜自已生命为国家而奋斗。中国的脊梁。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是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两弹元勋”。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