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自相矛盾_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故事视频
自相矛盾的故事
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前后抵触,半信半疑,无坚不摧,牢不可破,实事求是等词。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要写简便,可以讲述一个人说一件事的话,却做出另一件事的行为,导致他自相矛盾。例如,他说自己要减肥,却每天都吃高热量的食物;他说要保护环境,却买了大量的一次性使用物品。他的言行不一致,让人感到很矛盾。这也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真诚,行为也要符合自己说的话。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说难》。
故事讲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这个故事用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