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故事100字_对联的故事200字
一对夫妻去年买了一个新房,想要在门口写上一副对联来装点门面。妻子提议写“锦绣前程”,丈夫则想写“万事如意”。
两人一时争执不下,最后妻子去请了文化人士给出建议,得知“锦绣前程”与“万事如意”可以组成对联,于是两人都很满意。从此,他们的门前挂着美丽的对联,每当有客人来访,都会赞叹这对联的美妙。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
简短的对联故事有很多,例如: 1、郑板桥在山东当县令时,有一天来了位告状的老先生。原来有户人家年初的时候,请他到家中教书,那年月没有劳动法,也没签用工合同,双方口头讲定一年酬金八吊钱。没想到,到了年底主人不但分文不给,反说老先生胸无点墨,误人子弟。待要和他理论时,竟被乱拳打出,眼见一年白干,衣食无着,无奈之下老先生只得告官。 郑板桥听罢,决定先考考老先生的文才,就指着大堂上悬挂的灯笼出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老先生对的是: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一听二话没说,马上传唤那家主人,责令其加倍付钱,并留老先生在衙中做事,解决他此后的衣食。
答:故事二则。(纯属笑话)
过年贴春联,既是传统民俗,也象征吉祥吉庆,歌烦美好生活,企盼来年兴旺。不能用对联开玩笑,泄私愤等。触犯法律就更不应该了。
两则贴春联的笑话:
一,弟兄二人同住一院,兄住北屋东头,弟住西头。兄嫂为接生婆,弟为劁猪匠。以前弟兄合睦,过年贴对联商量着贴。这年弟兄妯娌反目,互不过言。大门对联各贴一半。兄嫂想,我以本行工作写,我治治他,弟与媳想,我以本行技术写,我憋憋他。
大门对联各自写好后,各自贴了出来。只见上联是兄写的:双手打开生死路,横批两字:生掰。然尔下联弟写的是:一刀割下惹祸根,模批也两字:硬挤。两方正好凑成了一对。双手打开生死路,一刀割下惹祸根,横批,生掰硬挤。结果凑成了一对。
弟兄妯娌还是要合好,互相宽容,合睦相处为好。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二,有一人对礼会不滿,过年写对联时,上联写,借一升吃一升升升无有,下联写,饥一顿饱一顿顿顿不足。横批,XX主义。结果苐二天被带进了局子,在牢房中过年去了。这下顿顿有饭吃了,不用借了,还不用自已做,吃现成饭。要正确面对现实,以乐观积极态度,过好每一天每一年。要努力奋斗,争取来年生活有所改善。不要怨天忧人。
《春联的故事》:春联起源于唐代,最初是宫廷贴春贴。明代开始流传至民间,用于祈求吉祥如意,避邪驱灾。联语多含意隐喻,意境优美。元宵节前悬挂和拆除,象征新春佳节的到来与结束。
春节到了,小明和小红为家里贴春联。小明写了“年年有余”,小红写了“福禄寿喜”。可是贴上去后,小红发现写反了一个字。小明笑着说:“没关系,反了也是福,多一份福气!”
春联真正成为春联,还要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对于金陵百姓而言,除夕前悬挂春联可谓是头等政治任务,而各地官府也有样学样,最终在全社会大面积推开,最终形成至今不衰的风尚。
吕蒙正从孩童时起便才名远播,但家道却十分贫寒,虽然生活相当清苦,但终日手不离书,好学不倦。一年春节之际,家家户户张贴春联,吕蒙正兴起,也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
这副对联就是 缺衣少食,横批,没有东西。
02-25
春联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桃符。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有《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全文
赞同
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
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