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尊师的故事_古人尊师的名言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相传孔子曾“删诗书,修春秋,定礼乐,序易传”,对“六经”做了一番整理,后来由于《乐经》失传,变成了“五经”。孔子“述而不作”,其学术根本、思想旨趣都体现在对经典的整理,及后世记其言行的《论语》等书中了。除了通过文字了解孔子,我们还可以通过图像了解孔子,这是一种更直观也更富趣味性的了解方式。
孔子图像产生于汉朝,这几年颇受关注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和其弟子形象的衣镜框,而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则是汉代画像石上最流行的题材之一。这些图像都是单幅的,到明清两朝,讲述孔子一生经历的连环画大量问世,它们被称为《孔子圣迹图》,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一般都有文字予以解说。除了孔子外,孟子等圣贤也有相应的圣迹图。
翻阅《孔子圣迹图》,这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的师者,本身就是位虚心好学的学生。我们结合相应的图像,来讲两个孔子问学的故事。
孔子还不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曾以博学的郯子为师。郯子有一回来鲁国访问,当被问及少昊氏为何以鸟名官时,郯子因少昊氏是其祖先,故了解个中缘由,少昊氏即位时,恰有凤鸟来临,故以鸟名官。孔子听闻此事后,就去拜访郯子,讨教上古官制,后来孔子深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孔子去拜访郯子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位有名的贤士程子,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不一会儿,孔子唤弟子子路取一束帛来赠给先生,子路不答,再过了一会儿,孔子又以相同的话吩咐子路,子路还是不答。
子路心中有个疙瘩,他听说士人之间若不经中间人介绍就相见,就如未有媒妁之言便嫁娶一样,是君子所不为的。孔子开导子路,程子乃贤士,此时若不向他表示自己的敬意,以后还不知何时能再见,何必拘泥于小节呢?由此可知,孔子重礼仪,但却不拘泥于繁文缛节。
后来,孔子又向师襄学琴,这时孔子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师襄建议他可以学些新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好这曲子的节奏”,于是继续练习。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认为他已掌握了节奏,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到这曲子的内涵。”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认为他已能了解内涵了,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理解这曲子赞颂的人是谁呢。”
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观察到孔子的神情与之前不太一样,他分明读出了他神情中的恭敬,还有一种登高望远的自信,孔子说他感觉到这曲子所赞颂的人是文王,师襄肃然起敬,说这曲子正是《文王操》。这则故事既是孔子学琴的故事,也是良师善教的故事,教学应循序渐进,不仅教授技术,亦启迪心灵,最终要达到的是改变人的气质的目的。
有一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前往洛阳朝拜周天子。老子就居住在洛阳,孔子早就想去请教他,但苦于没有机会。这一次良机到来,孔子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他恳请鲁国国君准许自己与宫敬叔同,国君答应了他的请求,孔子在抵达洛阳的第二天就徒步前去拜访老子。
老子当时正忙着听人通传说孔子过来了,便马上出去见他。孔子见老子亲自出来迎接自己,马上加快脚步,走到老子面前,恭敬地向他行了弟子礼。老子带着他来到大厅,请他落座。孔子在坐下之前再次向他行礼,以示尊重。
老子问他此行所为何事,孔子赶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弟子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今日特意来向老师求教如此谦恭有礼,令老子深受感动。要知道,孔子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但在师长面前,他却谦逊得像刚入门的学生一样。
于是,老子便将自己对“礼制”的见解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返回鲁国之后,学生们来向孔子请教,请他讲讲自己拜访老子有什么收获。孔子毫不吝惜地赞美道:“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的确是我的好老师!
据说,有一年秋天,外面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年少的孔子原本坐在窗前读书,因为天气突然变冷,他身上穿的衣服又十分单薄,为了御寒,他只能不断地搓手。母亲在旁边看到这一幕,便对他说:“好孩子,别读书了,先休息下吧!”
孔子点点头,起身拿起桌子上用来行礼的俎豆,一声不响就朝门外走去。母亲很是惊讶,赶忙劝阻他:“孩子,外面很冷,又快下雨了,你还是别到院子里玩耍了!孔子却说:“母亲,我不是去玩耍,我是要出去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母亲愈发惊讶了,问他:“你行大礼做什么?”孔子答道:“要是我现在不学好礼仪,将来就不知道该怎样做人了。”孔子长大以后,果然成了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人,特别是在自己的师长面前。孔子一直十分仰慕老子,视老子为自己的老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