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故事原文_围魏救赵的故事原文解析
以下是《史记》中围魏救赵的原文: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瞒天过海和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前两计,其原文和较为详细的解释如下:
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解析:此计是运用伪装手段,把真实的意图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克敌制胜的目的。在军事上,常用于出奇制胜,或以弱胜强、以假胜真的作战中。
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解析:这一计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散敌人的力量,削弱其整体实力,以便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在军事上,这通常意味着攻击敌人的后方或弱点,迫使其分散兵力以应对威胁,从而创造战机。
这两计都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在现代社会,这些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竞争、人际交往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