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_成语出处及解释与例句
常考的成语有“一败涂地”、“兔死狗烹”、“井底之蛙”、“画龙点睛”等。这些成语的源头或典故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兔死狗烹”起源于《左传·桓公二年》中,寓意为淘汰落败者,而“一败涂地”则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败亡后,整个雍州鸟尽弓藏,人去楼空的情景,感叹乌鸟之散,败兵之亡。了解成语典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的用法及意义,也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
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以下是四个历史典故成语及其出处:
1. 围魏救赵(出处:《史记》)
这个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救援赵国。孙膑建议田忌不要直接前往邯郸,而是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援,从而解赵国之围。最终,魏军被迫撤军,赵国得救。
2. 纸上谈兵(出处:《史记》)
这个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善于谈论军事。然而,他只是空谈理论,缺乏实战经验。长平之战中,赵国君主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主将,代替老将廉颇。赵括在作战中死搬兵书,不懂变通,结果导致赵军大败,他自己也在战斗中阵亡。
3. 背水一战(出处:《史记》)
这个典故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汉军将领韩信率军攻打赵国。韩信命令部队在河边列阵,使士兵们背水而战。这种布局使士兵们处于绝境,只有奋力作战才能求生。最终,汉军士气高涨,奋勇杀敌,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4. 火烧赤壁(出处:《三国演义》)
这个典故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吴国大将周瑜利用曹操战船首尾相连的弱点,采用火攻战术。一阵东风刮起,周瑜下令点燃火船,冲向曹军。曹军战船被烧毁,全军溃败,刘备和孙权取得了胜利。
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历史事件,具有深刻的寓意,被广泛运用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它们分别表现了战争中的战略战术、领导才能、勇气和智慧等方面的问题。
1.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2.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
3.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
4.后来居上,出自《史记汲郑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