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简短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被人们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在有的地方还要喝雄黄酒,赛龙舟。
传说端午节跟我国古代一位名人有关——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
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也无法挽救这一局面了,于是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绝笔诗《怀沙》之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的百姓听闻此事,因为怕屈原的身体被江里面的鱼虾吃掉,于是都划着小舟去打捞,也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了江里。这样子是为了驱赶蛟龙水怪以免伤害了屈原的身体。看到老医师这样子做,百姓们也纷纷将米粮投进江中,希望鱼虾吃饱了米粮,就不会伤害屈原的身体。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紧密相连。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他忠诚于国家,却屡遭排挤。在楚国面临危机之时,他竭尽全力劝谏楚王,然而却未能成功。最终,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之下,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屈原的离世引起了楚国百姓的深深哀痛,他们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为了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人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并投入饭团、鸡蛋等食物。此外,还有人倒入雄黄酒,以药晕蛟龙水兽,保护屈原的遗体。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开始用楝树叶包裹饭团,并用彩丝缠住,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粽子。
自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活动,以此来纪念屈原。这些习俗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现在的端午节。端午节不仅是对屈原的怀念,更是对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多种,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因直言进谏而被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最终,在听到楚国被秦国灭亡的消息后,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以身殉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五色线等活动,逐渐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