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典故出自_一字千金的典故出自哪本书
1、这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吕不韦有关的一个故事;
2、故事简介: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意思是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见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吕不韦一字千金典故 秦国相国吕不韦门下拥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这些文人在他组织下共同编写了一部二十六卷二十多万字的巨著,内容包罗万象,通贯古今,题名为《吕氏春秋》。 书成之后,他下令把全书张挂在京城咸阳的市门上,一旁放着千金重赏,公开宣布说:“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去一字者,赏给千金。” 著作公布一个多月,前来观看的人成千上万,却始终没有一个人出来改动一字、领取千金之赏。于是,吕不韦下令集中人力抄录全文传送各地,他的名声因此远扬天下。 题 名:一字千金 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 拼 音:yīzìqiānjīn 出 处 《史记·卷八十五》:“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解 释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1、这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吕不韦有关的一个故事;
2、故事简介: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意思是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见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3、故事原文奉上: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它完整地记载了天地万物和从古到今的事,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吕氏春秋》张布在咸阳集市的门口,在它上边悬挂千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或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一字千金”1,汉语成语,形容词,
[释义] : 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 : 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这个成语来自于《淮南子》,故事讲述了楚国有个叫做苏秦的人,他想到齐国去做官。
齐国的国君对他很不满,就对他说:“你只要用一字告诉我你为什么到齐国来,我就让你做官。
” 苏秦想了想之后,写了一个“言”字,递给了国君。
国君看到之后,立刻明白了苏秦的用意,也就让他做了官。
从此,这个“一字千金”的成语就流传开来了。
这个成语的用意是说,有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字可以包含很多的信息,很有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言简意赅,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最丰富的信息。
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抄出,贴在威阳城的城门上,为了制造轰动效应,随后又贴出布告:
“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很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敢去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说法流传至今。
一字千金这个成语源自宋代刘克庄的故事。
据说刘克庄生于唐朝,年少时非常聪明,但是非常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华,一天他在石壁上随手写了一个“人”字,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写过“人”字,但是刘克庄的“人”字却非常特别,它的每一笔都特别有灵气,非常逼真。
这个字很快传开了,很多人都来欣赏并评价它,称其为“一字千金”,意思是一笔书法非常好的字就像千两黄金一样珍贵。
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
一字千金的意思
【解释】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金的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为了笼络人心,增强实力,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