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的故事简短30字_老马识途的故事150字
“老马识途”是一个成语故事,“老马识途”的“途”的意思是走过的路,“老马识途”文章原意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北方燕国的边境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经常神出鬼没地侵袭燕国,把燕国折磨得疲惫不堪,实力较弱的燕国对此却无可奈何。南面是强大的齐国,而且齐国有时候也会受少数民族的侵扰。燕国国君想到慷慨热心的诸侯霸主齐桓公,于是就请求他出兵帮助。
齐桓公和管叔商量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带兵前往北方攻打入侵燕国的各个部落。这次征讨敌人,路途相当遥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次不寻常的远征。齐桓公为这次长征进行了十几年的充分准备,并亲自带兵前往,国相管仲和大夫隰(xí)朋随同出征。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和敌人交手后很快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那些无组织无纪律的散兵游勇短期内不再有反手之力。不过,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道路都变了样子。想按照标记寻找来时的道路已经变得十分艰难。大军在崇山峻岭的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众人一筹莫展时,管仲发现老马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在征得齐桓公同意后,他们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前面自由行走。
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部队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后来,人们就用它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孟云飞书法《老马识途》
典故来源:
①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 (选自《史记 齐太公世家》)
②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选自《韩非子 说林》)
附:作者简介
原无,本名吴志民。远祖籍贯春秋虞国,可怜的国君因为贪点小财,把江山就拱手交给了晋国。此后便成了晋地山西的子民。据说在明代,祖先从大槐树下迁移到河南上蔡,从此成了蔡民。1995年硕士毕业,落蹄中原某市,倒进媒体,成为躬耕的”卧槽马‘’,一晃二十余年,即将骈死于槽枥之间。曾以吴工平之名连缀一本《非礼春秋》。
老马识途的故事:战国时期,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孤竹。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险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说:老马无论走多远,总能顺着来路回去。果然,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出了险谷。将士们纷纷夸赞还是老马识途啊!
后来用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要求 出兵攻打入侵燕的山戎,相国和大夫一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凯旋已是冬天,大军迷了路,找不到归路。
管仲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找到回家的路,那么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同样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为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让它在前面引路。”
齐桓公立刻派人放老马在前面引路。果然,老马认识回家的路,齐军顺利地回家了,从此以后,老马识途就被人们运用。
春秋时期,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攻打孤竹国。打了一年,齐国终于胜利了,齐桓公高高兴兴地班师回朝。
没想到,军队在山谷里迷了路。周围的景物都被雪盖住了,很难辨认方向。天气很冷,粮食在战争中也已经消耗了不少,士兵们都很惊慌。
管仲对齐桓公说:“主公,我想到办法了。”
“什么办法?”齐桓公激动地问。
管仲说:“找几匹老马来,凭借它们的智慧,也许会找到回去的路。”齐桓公同意了。
不一会儿,士兵牵来了几匹老马。管仲解开老马的缰绳,让它们自由行走,军队就在后面跟着。
果然,老马很快带着军队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齐桓公高兴地说:“多亏这些老马,我的军队才安全地渡过难关啊!”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