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故事简短50字_一字千金的故事简写
一字千金的故事源于战国末期的秦国。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后改名为子楚),并将自己的宠妾赵姬送给子楚。后来子楚回到秦国登上王位,即秦庄襄王,他为了报恩,封吕不韦为文信侯,官居相国,还将河南洛阳十万户封作他的食邑。
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赵姬十三岁的儿子嬴政继承王位,即秦始皇。嬴政尊吕不韦为“仲父”,国家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吕不韦和赵姬手中。当时社会盛行养士之风,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他们门下都养有数千门客。吕不韦也广纳贤士,很快就招揽了三千门客。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吕不韦请门客们依各自专长编写文章,然后将这些文章集合成一部名为《吕氏春秋》的伟大著作。这部书内容丰富,包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多篇文章,总字数达二十多万。
吕不韦对这部书非常得意,他把书刻在巨简上,挂在秦都咸阳的城门上,并贴出告示:“各方人士如果有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的,就赏赐千金。”但由于吕不韦当时权倾朝野,手握兵权,没有人敢对这部书增删一个字。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一字千金”,用来形容文章不可修改、价值很高,也用于夸赞某人诗文精妙。
《史记·吕不韦列传》对该故事有详细记载:“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示例:鲁迅先生的杂文,价值极高,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为一字千金。
近义词:一字一珠、字字珠玑
反义词:一文不值
“一字千金"典故源于《史记》,述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门客撰《吕氏春秋》,书成后悬于城门,称能增减一字者赏千金,彰显其珍贵。
战国时代,秦国吕不韦著《吕氐春秋》杀青后,嘱侍人在城门口张贴佈告说:有人能在《吕氐春秋》书中增加或减掉一个字者,吕不韦就奖励这个人千两黄金。
“一字千金”这个成语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意思是形容文章或书法中一个字的价值很高,非常珍贵。
据传说,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大臣,他非常喜欢文学和书法。他有一个门客叫公孙龙,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有一次,公孙龙写了一篇文章,孟尝君非常欣赏,并称赞这篇文章“一字千金”。
后来,“一字千金”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任何具有很高价值的东西,例如珍贵的文物、珍稀的珠宝等等
在战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李斯为秦始皇写了一副字,秦始皇十分满意,将这幅字悬挂在殿堂之中。大臣们争相观赏,竞相传抄,据传每抄写一个字,就要花费千金的代价。从此,"一字千金"便成为形容书法作品价值极高的成语,也反映了李斯书法技艺的超凡造诣。
唐代书法家张旭以其卓越的草书技艺闻名于世,其作品《古诗四帖》尤受赞誉,被誉为“一字千金”。据史书记载,有富商曾出价重金求购张旭草书作品,张旭于宣纸上挥毫泼墨,仅书一“永”字,其笔法遒劲有力,结构布局精巧,展现了张旭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造诣。
富商见之惊叹不已,遂询其售价,张旭淡然回应:“一字千金。”
此典故不仅彰显了张旭草书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凸显了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与声誉。
战国时,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并悬赏能改一字者赐千金。后称文字价值极高为“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这个典故出自于历史上的秦国的吕不韦组织一套人马编写了一套史书,历史上称为《吕氏春秋》,吕不韦将这套书张贴在城门口,并扬言谁能改动其中一个字赏黄金千两,但是没有人敢改,却留下成语:一字千金。
一日,秦相吕不韦门客士子李斯,作文《谏逐客书》于其前。书谏秦王,望其废逐客之令。吕不韦见此文,大悦,乃献之秦王。秦王阅后,欣然采纳,乃废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职。
此事传遍诸侯,士子闻之,皆赞李斯文章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出自西汉司马相如为《上林赋》一字索千金的故事,形容文辞极其珍贵或价值极高。
西汉才子司马相如撰写《上林赋》,文辞华美,一字难改,被赞为“一字千金”,意指其文字价值连城,极富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