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15字_简短的成语故事15字
望梅止渴:曹操带士兵前进,士兵们都很渴不愿意走了。于是曹操说前面有梅可以吃,大家又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1、上古时候,北山有个老头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他觉得这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出入很不方便。愚公九十岁的时候,把子孙们叫到面前,同大家商量,想把这两座大山移走。子孙们听了,都同意他的想法。
2、一家人不管老小都去挖山,挖下的土和石头,用担子挑到渤海湾去倒。这两座山在上党南部黄河附近,从这里到渤海湾去,来往一趟要走半年,因此往往是穿着棉衣去,换上单衣回来。他们一家这样不停地干,感动了沿途许多人。
3、愚公有决心,恒心,移山意志不变,带领全家老少,日夜搬山不止。他这种行动,不但感动了大地上的男女老幼,而且也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帮助愚公移山。他们把一座山背到朔东,一座山背到雍南。
答案是:愚公带领儿孙,欲移除太行、王屋二山。
愚公移山,神话故事。说的是愚公门前被太行王屋二山挡住,出行不便,决定世世代代挖山。惊动了上帝,派大力神搬走了二山。
表现了愚公坚定不移意志,和必胜信心。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会感动上帝。
也体现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内容如下: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好。
90岁的愚公,他每次出门因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弯子,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要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也要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山,好方便他们进出。他们积极行动,一家人每天不停地挖,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玉帝。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 《列子·汤问》记载。
愚公移山是说古代有一位年近九十岁老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都要绕道而行,于是他下决心要铲除这座大山,他的妻子担心他年老力衰,不能毁山之一毛,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嘲笑他“其如土石何?”
愚公反驳智叟并告诉他,人力无穷。同时愚公子孙三代人,“叩石垦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搬走了这座大山。这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毅力,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创作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该故事讲述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的“愚”与智叟的胆小怯懦的“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不愚,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究都能成功。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则成语故事!故事内容是从前有个老爷爷名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座山挡住路去路,愚公就带着全家人扛着锄头、背着篮子去挖山了,邻居们劝他说:“您都九十多岁了,还能搬的走这座山吗?”愚公说:“我死了还儿子儿子后面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永远不断,总有一天会搬完的!”
以前,有太行、玉屋两座山,在山的后面有一·户姓愚的人家,由于出入不方便。在姓愚的人家里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想把这两座山铲平。后来,有一位叫智叟的老人鲻道后,就劝愚公。可愚公说:“我死后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大山终究会凿平。"终于愚公感动了天地派两位神把山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