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全文_《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
西汉时期,有个贫苦农夫的孩子,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没钱去学堂学习。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阅读书本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短暂的时间看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然而,匡衡家里太穷了,根本买不起点灯的油,到底该如何是好呢?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噌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还官至宰相了呢。
凿壁借光成语解析
【注音】záo bì jiè guāng
【解释】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勤学
【近义词】凿壁偷光
【反义词】不学无术
汉代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为妇孺皆知。据说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可他特别渴望知识,怎么办呢?
聪明的匡衡想出了在墙壁上凿孔引邻家的烛光读书的办法。
匡衡为了读书,去乡里藏书很多的富人家打工,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工钱,富人好生奇怪,问他为什么?匡衡回答只希望您把书借给自己。富人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样日积月累,匡衡终于成的大学者。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