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经典读书故事_关于读书的精彩故事
1.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砺:磨刀石;磨刀。参:检查。省:反省。知:同“智”。木材用墨绳弹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明智通达而行动无过失了。这句话强调了博学和反省对一个人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2.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世上的许多事,都是难上加难。采取任何行动,经常考虑到失误。每件事都认真反省,发现到处都有错误。
3. 只顾议论他人,也要看看自己。——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不可只批评他人,而不反省自己。只见别人眉毛短,不见别人头发长。形容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4.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世类》
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是不到自身的毛病的。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成一件事情的。
5.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世类》
静坐无事时,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过错。闲谈时,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6. 丈夫立身须自省,知祸知福如形影。——唐·樊铸《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之十。
大丈夫立身处世要常常反省自己,应当知道祸与福如影随形,紧密相连。
7.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世上的许多事,都是难上加难。采取任何行动,经常考虑到失误。每件事都认真反省,发现到处都有错误。
8. 出言须思省,则思为主而言为客,自然言少。——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发表意见之前应三思,因为思想是主要内容,而语言只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是次要的。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说话自然就会谨慎。
古人反省的例子
一、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被抓到了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放牛牧羊。做这些奴仆才做的事情,越王虽然心里很不服气,但任然装出忠心的样子。每当吴王出门时,他就走在前面牵马,最终赢得了吴王的信任。
二、楚庄王
春秋战国,楚庄王继位后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后有一个大臣进谏,希望楚庄王能成为明君,并把庄王比作山上的一直奇鸟,鸟虽大,但终日听不到它叫。楚庄王听后,说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楚庄王勤于朝政,终成五霸之一。
三、拿破仑
拿破仑小时候不学习,因身材强壮,经常以武力逼他哥哥替他写作业,后来他哥终于忍受不了拿破仑,说你只不过是比我强壮一点而已。这句话极大的刺激了拿破仑,从此非常努力的学习,后来考入法国最棒的军事院校,29岁时就成为炮兵准将,日后更是驰骋欧洲,所向披靡。
四、孔子
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
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
五、霍金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才,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1、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富豪家庭,却整天到处游荡不务正业,甚至曾一度被人们看作是没有前途的小伙子。后来托尔欺泰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告诫自己这样只会断送自己的将来。
于是他发自内心地自责,把自己最易犯的错误写在纸上并不时地提醒自己。他的人生因发自内心的反省而改变,世界文学史也因而有属于他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