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简单概括_《手不释卷》的故事
关于这个问题,手不释卷是一个形容读书勤奋的成语。故事讲述了南朝宋代的一位少年名叫杜甫,他家贫学不成,只能在田间劳作。但他却有一颗好学的心,每当有空闲时间,就拿出书本苦读。即使在田间劳作时,他也会把书绑在腰间,一边干活一边读书。因为他勤奋读书,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勤奋学习,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手不释卷出自《晋书 陶侃传》:“家贫难于常衣,夏月则葛衣练帨,冬月则重絺绵衣,手不释卷。”。
西晋时期,太尉郗鉴门生放荡不羁,他规劝道:“人生在世应该珍惜光阴勤奋好学,广泛涉猎诸如儒家、佛家等学说,如此人就会变得聪明多才。”他的话深受这些人的感召,从此大家都刻苦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到深夜。
手不释卷”主要讲了吕蒙在一次战斗中获胜,孙权说道:如果你能用功读书就会更加高明。从此,吕蒙发奋读书的故事。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悬梁刺骨时门立雪,凿壁偷光,手不释卷。这些的意
1、囊萤夜读: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来在晚上读书。
出自:唐·诸人《晋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翻译: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的学习。
2、铁杵成针:将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翻译:如同用铁杵磨成针,只要心中坚定,就有成功的一天。
3、悬梁刺股:将头发吊在梁上,用锥子扎大腿。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翻译:苏秦读书的时候犯困了,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上。
唐代李白小时,看到一个老妪用一个铁棒要磨成缝衣服的细针。告诉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铁杵成针
李白读书的时候经常逃学去玩。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用功读书,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程门立雪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手不释卷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