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15字_清明节的传说10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寒食节暨清明节的前一天。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祭拜祖先,扫墓,提现了活着的人对先人的一种哀思!
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是八大节目之一上元,清明,长夏,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和除夕。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仲春和晚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在这一天,全国禁火,已怀念忠诚的介子推。
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传说是晋文公想办法引出介子推,也就是他的舅舅下山的传说。介子推和晋文公在逃乱的过程中,极力维护晋文公。然而在晋文宫当了国王以后,介子推就隐居到深山去了。
有大臣建议晋文公重赏介子推,然而此时的介子推已经在深山老林,晋文公派人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
于是有人建议晋文公火烧山林,结果是,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意出来受赏。因此晋文公 禁止这一天生火,以此来纪念介子推,是为寒食节。并由此演变成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奠亲人。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
干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
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一培护,
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
礼。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祭黄帝,演变为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的节日,现在为我国的法定节日